厦门狼野战俱乐部官方论坛 培训基地 电话:0592-6571600茶余饭后 → 华夏民族的英雄史诗
查看完整版本:华夏民族的英雄史诗
2008-10-11 18:38:00

华夏英雄史诗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英雄时代,即中华文明史上的尧舜禹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分五部:《羿与嫦娥》、《大舜天子》、《伏羲子孙》、《鲧禹父子》和《华夏龙子》。每部史诗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各自独立的,各是一个完整的部分;但人物的部族关系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各部之间又是紧相关联的,合起来是一个统一的系列。全书塑造了一百三十多个人物形象,写了二十余场部落战争,总共33,000多行。本书的写作历时近二十年,书稿完成到现在出版又过去了六年,经历的艰难和辛酸,不堪述说。
现就有关问题做如下说明:

一、华夏民族需要自己的英雄史诗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史学家把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制国家建立初期这一阶段称为英雄时代。一切文化民族都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许多民族都有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英雄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梵文的《摩诃婆罗多》,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的《伊戈尔远征记》,都是这些民族著名的英雄史诗。在中国,有三个少数民族有英雄史诗,分别是藏族的《格萨尔》,蒙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但在汉文学史上,世界人口最多的华夏民族却没有自己的英雄史诗。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按一些专家的观点,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中国的史官文化早熟,古代的神话还没来得及发展成为体系神话就被分裂、阉割或被纳入古史之中,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神系,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英雄史诗的产生。二是在中国,家族的祖先崇拜过于发达。史诗,一般来说必须有一个超越家族系统的民族神话英雄,作为其中的核心人物。英雄崇拜是产生大史诗的心理基础。狭隘的氏族、家族祖先崇拜则损害英雄在整个文化圈内的广泛意义,从而阻碍了规模宏大的史诗产生。
但是,这两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一、中国没有完整的体系神话,却有清晰而悠久的古史传说系统,如黄帝父亲少典氏的帝系,以及黄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五方天帝的传说,都足以架构一部宏大的英雄史诗。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本身就是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英雄史诗,像史料中的黄炎战争,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都是绝妙的史诗题材。其二、对家族祖先崇拜的绝对化,在时间上应当是在阶级社会出现的夏王朝之后,到农耕经济发达的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上溯至尧舜禹乃至炎黄时期,神话传说中的那些英雄,他们的能行奇事,所代表的都不是一个氏族或家族,而是部族、部落联盟、民族,或文化集团,这样的英雄足以激发整个社会群体的热情和崇拜,能够成为史诗的核心人物。因此,华夏民族是具备产生英雄史诗的条件的。
一个民族的英雄史诗展现的是该民族的精神。如果我们没有一部自己的英雄史诗,实在有愧于这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有一部英雄史诗,借此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就是我创作英雄史诗的原动力。

二、华夏民族的族源和龙图腾的形成过程

中国的家族文化特别发达,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把建太庙、修帝王家谱当成头等大事;所有的姓氏都不忘要修自己家族的族谱,显赫的姓氏已修到好几十代,长达两千多年。而我们却不重视整个民族的族谱,人们对民族的童年知之甚少,全世界十多亿华人,全都认同自己是龙的子孙,但对龙的形成和含义却不甚了了。我的这套史诗,就是想给华夏民族修族谱,写下民族族谱的第一页,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中国古代氏族制解体到奴隶制形成这一历史时期祖先生活和斗争的描写,探索华夏民族的渊源及其演变,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作为华夏民族族徽的龙图腾的形成过程。
图腾是神话了的祖先,是每个氏族部落的标志。全世界所有民族的祖先都有过图腾崇拜,而所有民族的图腾都是一个实有的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惟有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却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物。龙的构成是:马头,马鬃、马尾,牛耳、牛角(有的龙形为牛角;有的龙形为鹿角,鹿是古代肃慎即以后满族先人的图腾),蛇身,鹰爪,鱼鳞。其形象包揽了神州大地古时候所有著名的部落部族。在祖先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经住着成百上千的氏族部落,最有影响的是五个大的部族。《淮南子•天文篇》说,世界是由五大天神分管统治的:东方属木,其帝伏羲,色青;南方属火,其帝炎帝,色赤;中央属土,其帝黄帝,色黄;西方属金,其帝少昊,色白;北方属水,其帝颛顼,色黑。天神是神性化了的人间英雄,五天帝其实就是五个部落或部族的杰出首领。每个部族都有各自信奉的图腾。黄帝族先以熊为图腾,发展到后来的主体是太行山以及河洛地区的马部落,《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其后裔鲧的夏部落开初就是以马为图腾的;炎帝族以牛为图腾;伏羲“人面蛇身”,所属部族的标志是蛇;鹰爪代表的是以鸟为图腾的少昊族系;颛顼死而“为鱼妇”,其部族以鱼类水生动物为图腾。龙是汇集这些部落的图腾特征而形成的。华夏民族正是以上述五大部族为代表的众多氏族部落经过长时期斗争融合的结果。
五大部族的斗争集中在黄帝族、炎帝族与鸟夷三大部族之间。斗争在黄帝时候已经开始,最著名的是黄帝与蚩尤(形象牛角,姜姓,炎帝系)的战争,主战场在涿鹿(今河北涿县)。黄帝初始不胜,就到泰山求助玄女。玄女“人面鸟身”,是当时黄河下游一个以鸟为图腾的强大的母系部落领袖。鸟族进入父系制后,杰出的首领是少昊,《左传》说他在东方“建国”,以鸟名做百官称号,以后鸟族西迁,他又成了西方天帝。玄女助黄帝,两族结成联盟,方战胜蚩尤,炎帝族从此退居南方。黄夷联盟对阵炎帝族,是此后持续了数百年的古代部落战争的基本阵势,到了尧舜禹时期更进入白热化程度。英雄时代便选择了尧舜禹时期作为历史背景,各部落的斗争融合和英雄人物的活动都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展开。
中国历史上的尧舜禹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英雄时代,原有的氏族制解体,新的华夏民族形成,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所以史诗的第一部《羿与嫦娥》主要是写英雄羿与大自然的斗争。这是所有部落、部族都不能避开的人向自然争夺生存权的斗争。羿是为民除害的功勋卓著的英雄,他上射十日,下杀猰貐、诛凿齿、缴大风(缴,音zhuó,以绳系箭而射)、除九婴、断修蛇、擒野猪、惩治恶神河伯……其难度超过古希腊大神赫拉克利斯所完成的十二项艰巨任务。赫拉克利斯完成十二项任务后晋升为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之一,羿则因为把“为民除害”的斗争进行到底获罪上帝,并且连累妻子嫦娥遭到株连,最后遭遇小人暗算。但他为民和百姓争得了生存空间,永远受到各部族民众的爱戴。
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更是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历史学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尧舜禹禅让的结论是错误的,事实是这个时期部落与部落以及同一部落联盟内部的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此时的黄帝族已分化成高阳与高辛两大部系。尧后是高阳部族的舜还是高辛部族的尧子继任部落联盟酋长,是两大族群集团的斗争。鸟族支持舜代尧位,炎帝系的牛族(三苗)支持丹朱继承尧位,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的部落战争,这就是著名的丹水大战。舜得到鸟族的强力支持取胜,炎帝后裔三苗退居长江以南。斗争表现得最为惨烈的是高阳部族夏部落头领鲧的被诛。鲧是带领民众治水的大英雄,却因政见不同而遭诛,死后化为黄龙入于羽渊。禹继承父志治平了洪水,先后征服了留在北方的炎帝后裔共工部落,淮河流域的无支祁部落和南方的防风部落,确立了黄帝后裔夏部落在联盟的领导地位,奉龙为部落图腾;同时宣布分天下为九州,摧毁以姓氏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改行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新的贡赋制度,从而为新的奴隶制国家奠定了基础。禹的儿子启是一个兼具黄帝和伏羲血种的英雄后代。他的身上有黄帝族英雄的刚毅勇猛,更不乏蛇族祖先的聪明睿智。他和鸟族头领益一起出征三苗,用奇兵打败了三苗,结束了黄炎两大部族持续数百年的战争。黄炎战争结束之后,黄夷联盟内部的冲突尖锐起来,龙凤两大文化集团在箕山、阳城展开决战,启得到伏羲后裔蛇族的支持击溃了鸟族大头领伯益的军队,随后又在甘亭(今西安南郊的户县)打败了西迁的鸟族有户部落的反抗,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表明以马、以牛、以鸟、以蛇、以鱼等各种图腾为标志的氏族制度解体,以龙为族徽的统一的华夏民族业已形成。龙也是夏王朝的国徽,而且成为历朝历代各个王朝的国家标志。
史诗反映的就是神州大地上各个部落斗争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的过程,它也同时是作为民族标志的“龙”图腾的形成演变过程。

三、呼唤和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战胜自然的能力,人不再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就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它也同时使人滋生惰性,失去不畏艰险的热忱和开拓创业的勇气;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但文明社会的权势金钱,又抑制、淡化人们古朴的道义感,使人精神蜕变、道德沦丧和价值观错位。这就需要发掘本民族的灵魂和传统文化的精粹来净化世人的感情,用古朴的英雄精神来激励斗志。这绝不是复古,就像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要恢复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而是为了创造新的资产阶级文化一样。这也不是排外。一个拒绝接受世界文化的民族必然使自己僵化;一个失去民族自尊、对外国文化趋之若鹜并受同化的民族,只能是一个被他人轻贱的堕落民族。呼唤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用我们民族体内积极健康的因素,疗治身体感染的疾病,扫除心中的惰性,催动民族的腾飞。
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是民族的精魂,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华夏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了民众的生存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
史诗中的英雄都具有牺牲自我、献身民众的精神。《羿与嫦娥》的主人公羿原本是天神,在天廷有显赫的地位和幸福的家庭。但为了拯救受难的百姓,他告别爱妻嫦娥来到下界,射落荼毒生灵的九日,诛杀为害百姓的猰貐、凿齿、大风、九婴、修蛇、封猪、惩治恶神河伯,使万民过上平和安宁的日子。十日是天帝的儿子,猰貐是天帝的宠臣,羿是明知自己的行动要触怒天帝的,但他不能为了个人安危而置人民的生死不顾,他因此获罪遭贬,而且连累妻子嫦娥也被逐出天国,英雄对此无怨无悔。最后妻子奔月,他被小人谋害,羿的悲剧唤起的是万民对他永远的怀念和敬仰。又如《鲧禹父子》中的英雄禹,面对父亲治水遭遇杀身之祸却不退缩,而是勇敢地继承父志继续治水,与涂山女定情八年才结婚,新婚四日别妻赴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生下十多年连名字都没有顾得上给他取,把自己的青春、爱情、婚姻和家庭全都献给了伟大的治水事业。禹在兖州分流黄河疏导洪水时,因弄不清水下的地脉而受挫,太行山神告谕他要用最珍贵的牺牲祭祀神灵,就能得到帮助。禹就去到大伾山东面黄河洪水包围的小洲上,面对暴雨洪峰、赤身坐到俎器上,把自己做一份祭祀的牺牲,以此来感动神灵。这种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的确是感人至深的。
2、 不畏艰难险阻、无视“成例”的开拓精神
华夏民族不是一个长于保守、拙于进取的民族,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是我们古朴的民族精神。黄炎夷几大部族都有过地域大迁徙的经历,都是不断地披荆斩棘、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伏羲子孙》中的巴部落头领廪君(又名务相)遵照祖宗神的谕示:要到大地的西南方去开拓一片使部落繁荣昌盛的乐土,带领族人从鄂西逆长江西迁,途经三峡时,洪水卷走了他的妻子,他仍然忍痛带领族人前进;到了大宁河,飞蛾部落女头领盐水女神(巫姑)爱上了廪君,巴氏部落的许多男人也都住进了飞蛾族女人的溶洞。但廪君并不安于这种平静安宁的生活,温馨的爱情不能磨损他创造英雄业绩的意志,于是劝说恋人离开山洞,与自己一道西去建立部落新村。但盐神不肯放弃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带领族人千方百计阻拦。守成和创新爆发激烈冲突,廪君只得忍痛射杀情人,带领巴氏部落走出洞穴,告别采集、狩猎生活,西去建立了古巴国,开创新的农耕生活。廪君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刚毅、勇猛和坚不可摧的意志都是十分可贵的。
3、 面对强敌入侵不屈不挠殊死抗争的精神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华夏民族曾经多次遭遇过外敌入侵,每次都进行过英勇的抗争。这是与华夏先民勇于抗击外来强敌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以少昊系鸟族的有易部落为例,他们被河南的子姓部落灭绝,酋长和部落的青壮男人都被杀害,大批女人被虏为奴。被虏去的女人宁愿撞死在石头上也不甘受敌人的蹂躏,幸存的老人和妇女逃进太行山里,又再次举起反抗大旗。在部落英雄启明带领下渡河南迁,又由东向西至渭水流域,在那里重新建立起强大的有户部落。在龙凤大决战中,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夏后启的大军,有户族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子,手举着锹、锄、木棒和刀斧,全都奋不顾身地向敌人扑去。”西迁的鸟族再次被灭绝。但从族人血泊中逃出来的一个七八岁的鸟族小男孩,继续踏上复仇抗争的道路,待他长大之后竟驱走夏启的儿子太康,使夏政权中断四十年。西迁鸟族的后裔在沉寂了近两千年后又再次崛起,建立起统一群雄的秦帝国。其生命力之顽强,让人叹为观止。华夏民族是由众多的氏族部落经过长期斗争融合而成的,每个部落或部族在面对强敌时都进行过殊死的抗争,并最终凝聚成全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绵延的根本。
4、宽以待人的品性和兼收并容的宽阔胸襟。
华夏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它创造了世界上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与华夏民族包容和兼容的品性分不开的。华夏民族是由神州大地上成百上千的氏族部落斗争融合而成的。一方面是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另一方面又是各部族之间的融合。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正是具有这种包容精神、对促进民族大融合起着重要作用的杰出领袖。《大舜天子》的主人公舜,受到父亲瞽叟、后娘的虐待,父母和弟象多次设谋害他,舜却以德报怨,表现出宽容的胸襟,故能在摄政之后就启用高阳氏的“八恺”、高辛氏的“八元”这十六个被尧搁置的能人。在与三苗的战争中,舜把自己的妹妹果攵手派到敌军去宣示和平,让自己的部队在三苗军营前“执干戚而舞”,他本人则登台抚琴歌《南风之歌》,最后两军在阵前互执干戚舞蹈联欢,由此促进了黄帝族、夷族和炎帝族的和解和进一步融合。禹的儿子启更是一个多元文化造就的奇才,他的身上有黄帝族的刚毅勇猛,也有伏羲族的睿智聪明,小姨女攸从小就授他玄女兵法,他的卓越军事才干就得益于鸟夷文化的哺育。启在征战南方三苗时,就向三苗人学习吹奏芦笙,并学习当地民歌,创作了“九歌”;他创作的音乐奇葩《九辩之歌》不仅想象独特,而且用了各个部族发明的乐器;而他亲自导演的阳城大型歌舞晚会,也是钟磬琴瑟、萧笛芦笙、皮鼓陶韻,应有尽有,舞蹈中有黄帝族的大夏之歌,炎帝族的手持牛尾的万代之舞,伏羲部族祭祀高媒女神的万舞,各种文化会聚一起。华夏民族的构成是多元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也是多元的。多元化保证了华夏民族和民族文化永远充满活力,奠定这种多元化的基础就是我们民族的包容和兼容的品性。
5、顶天立地的豪气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
华夏先民中的英雄,具有顶天立地的豪气,像羿、像鲧那样的英雄,直面强大的自然灾害、狞猛的山精水怪,都是一往直前,万死不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鲧治水未果就蒙冤被诛。死后的亡灵越过群山,前往西天去请求诸巫用不死之药救活后继续治水,沿途看到受灾民众还劝导大家播种黑小米以救穷饿。他死后三年尸体不腐,其意志坚韧到能抗击死亡,竟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神化生出一个刚毅的儿子来承继自己的事业。《山海经•海内经》说:“鲧腹生禹”。民众都相信禹是鲧的肚腹中生出的一条虬龙。在禹分流九河治理洪水时,不知河道该如何走才能泄洪入海,鲧就化成一条黄龙从早到晚以尾划地,在地上标出导河的线路,工地的民夫都不时听到他累得喘气的声音,禹在挖河时也看到泥土中夹着龙身上掉下的片片鳞甲,却依然劳作不息,全然置伤痛劳累于不顾。他的精神和意志绝然不是死亡中断得了的。鲧这种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孕育过历朝历代的志士仁人,爱国诗人屈原就在诗中处处以鲧的品行和遭遇同自己相比,把鲧的人格做自己的楷模。
6、鲜明的善恶观念和对真爱的执着追求
中国神话的神祗或史诗中的英雄都有鲜明的善恶观,在两性关系上执着地追求真诚的情爱。这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地方。在西方文化中,许多神祗或英雄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道义原则,有时甚至只是因为个人的好恶或寻取开心,一场规模宏大的特洛伊战争,竟是因为赫拉、雅典娜、阿佛狄罗德三个女人争谁最漂亮就被挑动起来。在两性关系上更显得十分随意,古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正式妻子就有七个,其中姑母二人,亲姐妹二人,堂姐妹二人,还有一个提坦巨人的女儿;而且与众多的神界女子和人间王后有外遇,每次逢场作戏都有果实,整个奥林匹斯神系都通过宙斯的乱伦做纽带来组成。中国的神话重视道德伦理。神和英雄一般都把维护族群利益、抗暴扶弱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两性关系上极少群婚制的痕迹,追求情感上的至爱。在《羿与嫦娥》中,当英雄羿在洛河边上看到河伯追赶毒打洛神时,立刻挺身而出抗击恶神的暴力,保护这个自己从不认识的柔弱女子。这种精神演绎成后来侠士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洛水女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对羿爱慕崇敬,当羿救助洛神时,又遭遇到妻子奔月的痛苦,但羿在此时也没有动摇对嫦娥的爱情。而嫦娥为了羿宁可放弃天国的富贵来到人间过苦日子,她的爱情也是忠贞不二的。奔月是因为逢蒙抢夺仙药,她怕落入恶徒之手而在情急中吞食,随后便不能自控升天。在《大舜天子》中,三苗英雄波弟姜央在两军对阵时暗恋上了敌方的长庚姑娘,当长庚被害后,他冒着敌军复仇的刀斧、如雨的箭矢去悼念姑娘的亡灵,连神灵也受到感动,暗中保护他不受伤害。英雄们对爱的追求,不计功利得失,不计生死安危,执着真诚。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特点,能体现这种特点的就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活力的民族。丢失民族精神,则会使人变得懒惰而不再勤奋,变得贪婪自私而没有公共爱心,变得保守而不思进取,变得软弱而不再坚强,变得浮躁而缺少信念,社会就会充斥欺诈和背叛,失却诚实和忠贞。因此,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绝不是一件可以等闲视之的事。

             四、其它几个问题

另有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一)、关于材料来源。马克思说:希腊人是从神话中引出他们的氏族的,史前期的华夏祖先的生活情景也必须通过神话传说去进行探索。史诗中的人物或事件,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籍,更多地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中国的史官文化成熟很早,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神话和史料相互混杂,很难分清;无论史书或神话,又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相互矛盾,令人扑朔迷离。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古代史、古神话、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古今中外联系对照,进行认真的鉴别筛选、比较分析,才能科学地解码,取得接近历史原貌的正确认识。
(二)、关于作品的雅俗共赏问题。如前所述,华夏英雄史诗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我在每一部中都有比较详尽的注释,全书共有二百二十多条,引述了一般读者很难涉猎的古文献资料,并加上我的考证分析。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表明我的文学创作绝非毫无依据的向壁虚构外,更是为了给较高层次的研究争鸣抛砖引玉。多数读者无须去管这方面的事。但我在作品的文字表达上却尽量做到通俗浅显,让只有小学三、四年级汉语水平的人都读得懂,使这部作品既是高层次的文化人欣赏研读的雅文学,也同时是青少年和一般民众的通俗读物。
(三)、关于可能引起争论的一些问题。书中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诸如华夏民族的族源演变,龙图腾的分析解剖,尧舜禹时期是禅让推动历史还是部落战争催化社会变革,鲧的功过是非,启的历史评价、羿与后羿行事的辨正等等,我都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传统典籍或学术界一些专家的观点。这些观点能否得到认同,自然需要讨论和争鸣,希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四)、关于本书的体裁。第一部《羿与嫦娥》曾于1994年出版,体裁标明为“诗体小说”,现在才统一为“英雄史诗”。这是因为:我在当初创作的时候,除了没有运用散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用了诗歌的形式外,在环境,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描绘以及结构故事等各个方面,都是按了小说的要求来写的。小说长于描写,更能够把人物塑造得丰满鲜活。史诗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叙事诗,它最重要的就是要塑造英雄人物,在这一点上史诗和小说其实是相通的。特做此说明。
这篇前言是采纳了我的朋友、诗人李星影先生的建议写的。李星影先生是天纵文化发展公司的总裁,热心扶持优秀的纯文学作品,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看了书稿后,建议我写一篇比较详细的序文,对读者起一个导读的作用,我便写了这些文字,以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作品。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是要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希望这篇前言不要成为一种框子,束缚了读者丰富的想象能力,相信读者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再创造出比原作更丰满、更鲜活的艺术形象。
Powered by BBSXP 2008 SP2 ACCESS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05 second(s)